最近金融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资管新规”,就普遍被圈内人认为是,未来几年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在资管新规里面说到了,要“消除监管套利,抑制通道业务”,为什么资管新规会震动金融圈,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财富安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一、资管市场现状:“双螺旋”共同作用下的影子银行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资管市场,这几年有一个飞速的发展,这个飞速发展就可以用我们前面说过的投行业务演化的双螺旋,也就是资金加监管的双螺旋来理解。
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资管市场发展得非常迅速,到2017年底的时候,资管市场的总规模是111万亿,比当年GDP多了30%不止。和2012年相比,资产规模翻了5倍,年均增长率接近40%,而且资管产品在这几年中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了。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公募、私募,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做资产管理。
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就是资金监管面的双螺旋所决定的。
我们先来看资金面,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和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什么呢?就是居民的财富累积。现在这个100多万亿的资管规模,就是居民财富累积的结果。除此之外,在银行账户上还有60多万亿的居民存款,这些都是资管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这是资金面宽松的原因。
另外我们再来看监管面,监管面这几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叫管制放松,一件叫利率市场化加快。
2012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新的《基金法》,“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成为整个新的金管框架的逻辑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地放开了机构的牌照。比如说允许基金开子公司;允许保险、期货参与资管;允许券商私募等机构申请公募牌照。原来的中国资本市场是管得很紧的,现在等于一下子放开了缰绳,所以资管市场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跑了起来。所以原来的资管行业的格局被打破了,形成了基金、券商(投行)、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全面竞争的局面。同时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宽容度也是很高的,所以互联网平台纷纷地介入了金融行业。
除了监管放松这一方面以外,2012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步子也是非常快的,首先是全面地放开了贷款的管制。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地提高存款的利率上限。所以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款就面临着流失的压力。所以它们开始纷纷地出台理财产品,吸收资金。到了2013年的时候,余额宝横空出世,货币基金大行其道。同时随着财富累积,居民的理财意识也觉醒了,所以资金大量地开始流入资管市场。
这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第一个,就是形成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第二个,就是造成了资管市场的繁荣,但是也累积了风险。
听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我们在讲投行业务变形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美国九十年代后,从分业走向混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被我们称为金融自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了美国的市场扩容,而且繁荣,但是同时也累积了不少风险。这个情形就和中国这两年碰到的情形是非常相近的。
二、监管套利的“通道乱象”
中国资管市场的风险又可以用什么来理解呢?可以用前面学过的影子银行、货币基金等内容来理解。
像美国当年一样,我们国家是分业经营,所以实行的也是分业监管。所谓分业监管,也就是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券商,分属于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监管。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个行政上的分割监管问题。你看,证监会、银监会,甚至央行,它们都是平级机构,所以相互之间的协调成本是很高的。比如说2015年A股的股灾中,当时救灾这个事件几个机构中间根本没法协调,最后是国务院出面组织协调的。那在“分业监管+分割监管”的结构下,各个资管机构,就必然地面临着一个不同的监管要求,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大家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就形成了很多以监管套利为目标的通道业务,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影子银行。
在我们课程里曾经提到过,我国的银行业一枝独大,占到金融市场份额的90%以上。但是,它们也面临着国家比较严格的监管。像2009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大热,但是国家又调控,就不允许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这个时候,监管相对比较松的信托就做了银行的通道,去逃避监管,让银行资金流入那些利润超级丰厚的房地产业。再比如说,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是不准入市的。但是2015年,很多私募机构利用监管上的真空地带,设计了各种通道加杠杆,造就了一个非常脆弱的“杠杆牛市”。这些形形色色的逃避监管的行为,就造就了一个庞大的通道业务市场。
中国资管市场的通道业务有多大呢?保守的估计是三十多万亿,占到整个资管市场的30%以上。更重要的是,为了逃避监管,增加收益,各种通道业务它们都会采取一个结构化的产品设计,也就是层层地嵌套进去,所以形成了一个高杠杆。再加上,这几年互联网平台的渠道推广能力非常强,所以这种高杠杆、高风险的产品都通过层层包装以后,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资产配置中间。比如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的P2P理财,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而且,在分业和分割监管的模式下,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真空地带很多,监控缺失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就造就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叠加。这些就是中国这几年金融风险事件比较多的一个底层原因所在。
三、资管市场的未来走向
而金融风险是国家最需要避免的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假设,一个经济体运行就像人体的话,金融就像循环系统,会往全身输送氧气和血液养分。金融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所以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府会对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坐视不管。
顺着这么一根线索,你听下来,现在我想你对为什么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出台了资管新规,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了。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所以这次的资管新规就是对过去几年金融市场野蛮生长的一次整治,其中的要点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要去除通道业务,让资管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源上,同时降低整个市场的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然后要突破分业和分割监管,从产品的源头进行穿透式的底层监管。
这个逻辑虽然是在今年的资管新规里面强调的,但实际上从2017年4月降杠杆开始,这个逻辑已经非常地清楚了,只是当时很多机构还心存幻想。今年只是说进一步地明确了这个方向。
那么资管新规对未来市场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机构如临大敌呢?你看,很明显,其实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金融机构是靠通道业务赚了大钱的,而在未来几年,那些靠通道业务吃饭的机构就会面临着生死关头。很多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尤其是那些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一些产品,一定会出现违约。
你对前期的课程还有印象的话,你一定会记得,课程开始,我就一直跟你强调,要警惕P2P这类金融产品的风险,把这根线重新串一遍以后,你就会更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说,在这个资管新规底下,中小银行,还有一些私募机构,后面这几年的日子都会比较难过。再加上现在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国际形势一复杂,就会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大,金融资产的价格会波动很大。所以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这几年一定要捂好钱袋子,任何跟你说回报率超高的金融产品,基本上都会是陷阱。
资讯来源:今日头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