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绿法国际联盟首届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与法律规制高峰论坛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资金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通过购买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通过股权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等三种方式支持实体经济。
从保险业务端看,2016年保费收入达到3.1万亿元,先后超越德国、法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17年预计保费收入达到3.5万亿元,有望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保险业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2016年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373万亿元,是GDP的32倍。
近年来,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巨灾保险实现突破,农业保险持续拓展,商业税优健康保险正式启动,商业税延养老保险即将试点,全方位扶贫保障体系初步建成。2017年上半年,农业保险为1.1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支付赔款100.9亿元,同比增长37.9%;1083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43.7%。责任保险为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密切关系公众利益领域提供风险保障96.8 万亿元,同比增长76.5%。
保险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减震器和推动器,为经济运行、民生保障、市场增长、社会稳定提供重要安全屏障和助力支持,发挥着风险补偿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功能。
从保险资金运用看,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间接融资。截至2017年6月底,保险机构在银行存款超过2.16万亿元,其中多为长期协议存款和定期存款,成为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是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截至2017年6月底,保险资金投资各类债券和股票合计超过6.76万亿元,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
三是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对实体经济项目融资。截至2017年6月底,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产业基金、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资实体经济超过4万亿元,投资领域涉及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水务、棚改、物流仓储、经济适用房、工业园区等领域,如京沪高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上海市博、粤东西北产业投资基金等重大项目,都有保险资金的身影。
特别是保险资金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上也做出积极贡献。截至2017年6月底,仅从项目融资看,投资“一带一路”6994亿元,投资绿色金融5923亿元,投资长江经济带2351亿元,投资棚户区改造1241亿元,投资京津冀协同发展1120亿元,投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00亿元。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成为价值的发现者、引领者和创造者,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保险业而言,要从两个维度继续强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一要继续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核心功能,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坚持“保险姓保”的根本要求,大力发展农险、巨灾险、企财险等险种,发挥损失补偿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地震巨灾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创新公共服务,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健全以科技保险、保证保险、专利保险等为重点的创新支持体系,为创新提供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同时,要大力发展长期寿险、意外险、健康险等能够平滑居民生命各阶段支出的人身保险险种,减轻社会公众意外事故和疾病带来的财务负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优化社会治理的作用;继续推动保险业在大病、健康、养老等领域深耕细作,为社会公众改善民生质量、做实风险保障、提高生活品质提供优质服务。
二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且运用灵活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要继续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军民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股债结合、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推进直接投资,提升金融体系投融资效率;积极参与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投资,探索投资长期护理和老年用品领域,提高社会公众健康养老水平。